2023-02-27 14:10:03
作为一个工作8年的教师,我已度过了青涩的新教师时期。在适应了教学节奏也积累了些许浅薄的教学经验之后,我想趁着课改的浪潮对课程设计做更多尝试,脑海里开始涌现出无数的想法。
真实的世界太迷人
我对课程设计的热情来源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近些年,我有意识去学了许多自己感兴趣又能被设计进课程的新事物。在学习各类新事物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渴望将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融入日常教学及课程设计之中。
我在成都文殊院香园的普茶学院学习了茶道初级课程,深入了解了这种古老的植物——茶,感受到植物背后隐藏的巨大力量。我看到了茶的前世今生:一小片嫩绿的茶叶如何被轻轻采摘下来,又如何经过揉捻、发酵、摊晒等工艺流程慢慢变成可口的甘露。通过生产生活实践,我逐渐理解植物与生活是如何深度融合的。我还向美术组教师学习水彩,如今也能随心所欲地用画笔来记录观察到的生物特征,通过观察、描述、思索、绘制展现了科学之美。我仿佛回到了曾经的大航海时代,回到了“贝格尔号”,与达尔文一起去看这个“品类之盛”的奇妙世界。
我对课程设计的热情也受启发于迷人的真实世界。我想努力拓宽自己的教育边界,突破思维的墙,也由此接触到许多创新教育领域和生物科学领域的专家。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去博物馆进行义务讲解,带着学生去生命奥秘博物馆、成都市博物馆、拾野博物馆、动物园等地,一起撰写讲解词,进一步积累专业知识。
真实的世界实在太迷人,我总是忍不住想把这样的体验带给学生。
深入校园的每个角落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尝试进行课程架构革新,我也终于有个机会“倒逼”自己对现有课程进行思考。上学期,我和同事一起为生物组的课程取了两个十分对称的名字——“植物私生活”“微美小世界”,也由此拉开了我们初步尝试的序幕。
为了做好这件事情,我观看了一系列与自然教育相关的书籍及课程,比如《去野外》《林间最后的小孩》《DK园艺新手百科》《手绘自然笔记》《带学生去森林》等,在书中细细品味自然教育的真谛。然后我开始着手设计课程目标和课程大纲,与同事一起讨论课程内容,最后实施课程并对学生作出评价。
为了让学生感受校园中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再次深入校园的每个角落:在金秋九月看到了后花园的丹桂,还制作了桂花蜜;欣赏了校园里的马缨丹、天竺葵、叶子花、龙船花,看到它们那美丽动人的姿态;我们甚至看到操场旁平时不曾注意的石榴树,不知不觉中竟结了果实。
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我最喜欢与同事讨论课程的具体内容。你一言,我一语,仿佛天空变得更加广阔,我们也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一想到学生可能会露出惊喜的表情,我们就开心地笑了起来。课程慢慢出现了雏形,而在与学生对话碰撞的过程中,课程也在不断迭代升级。
越来越多的渴望
如果没有学生、没有真实的人,又何谈真正的教育?学生才是课程的主体,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依据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渴望,不断修改自己的课程设计。
学生渴望差异化选择。一开始我们只是依据教师的喜好和专长来设计课程,有许多动手体验的学习内容,比如植物标本、叶脉书签、自然艺术品、自然笔记等。但是,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始终游离在课堂之外,因为他们似乎不擅长动手制作,想在课堂上突破自己显得格外困难。我们开始思考,是不是应该给不同学生提供多样化且具有差异性的选择,是不是应该给更多学生体验的机会和尝试的勇气。于是,在第二学期的课程中,我们加入了植物观察、野外调查、植物讲解员、博物馆参观等学习内容。我们鼓励学生——这件事情做不好或不擅长没关系,重要的是参与并且拥抱新的可能性,也许下一个类别的活动就喜欢了呢?果然,学生发现在课程学习中总会有自己擅长的事情,开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学生渴望突破学科壁垒。最初的课程设计非常具有生物学科特色,但实际上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并不都是生物迷。我们的课程设计从学科出发,却也被学科限制了。如果仅仅囿于学科,学习的场域会被大大压缩,学生探索的天地也会变得非常狭窄。那么,如果课程变成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学生是不是更容易被真实的生活吸引,被真实的问题驱动呢?我们试着跳脱出学科的框架,赋予学科更多的内涵和外延:尝试语文与生物的结合,鼓励学生在蒲葵树下进行自然散文的诵读并介绍自己喜爱的植物;尝试美术与生物的结合,引导学生绘制博物学笔记,这是一件兼具科学与美感的事情;尝试带领学生做生态调查,教学生用数学的统计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让学生去大自然做游戏,暂时放下学习的压力,体验儿童时期的快乐。
学生渴望丰富的学习样态。随着课程的深入开展,学生对课程有了更多的渴望。他们不再愿意将就走马观花的课程,而是希望拥有更加深入的探索。学生的兴趣点被激活了,思考力增加了,也更愿意学习新的事物。这时,有的学生希望教师持续辅导参与科创大赛,有的学生希望去更多的博物馆参观,有的学生希望参加自然笔记大赛,还有的学生常来办公室与老师探讨生活里那些生物学的问题……
因为设计课程这件事,我和同事重新燃起对专业的兴趣,与学生一道深切感受校园之美,学生也有了缓冲与休憩的空间和场所。原来,好的课程有生命,它能影响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还可以让师生一起同频共振。
打破沟通的壁垒
好的课程让教师和学生打破了沟通的壁垒,让思维变得灵动起来。此时的课程就是媒介,连接了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所有人,带着大家在交流和对话中重构我们与自我、与他人、与环境的关系。
一次,有个特别害怕在人前说话的学生,认真完成了植物的观察后想跟同学分享。我们大概鼓励了他一分多钟,他才鼓起勇气站到同学面前。因为这次的小小进步,他在后面的课上终于开始大胆展示自己的风采。我还发现,学生总是会用自己的生活智慧去解决教师布置的难题:在植物种植时,有的学生想出用吸管来扶正长歪的植物幼苗;有的学生在制作自然艺术品时尝试废物利用,用月饼盒上的流苏来装饰精心制作的叶脉书签;还有的学生用手绘的方式记录植物的生长,绘声绘色地讲述种植带给自己的喜悦和震撼。
好的课程也让教师开始自由生长。于我而言,设计课程并不是工作内容之一,而是纯粹的兴趣所在,我收获的不仅是课程意识的提升,而且是一种系统思考能力的增长。在进行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我也让自己的教学更有体系、更有灵魂。于团队而言,好的课程也给了教师更多相互调适的机会,让教师形成一个个学习共同体,体会教育的美好。
我想,如果一个教师有足够的热情,他就一定能主动学习、善于模仿、应用迁移;如果一个教师的出发点是学生,他就一定能设计出越来越好的课程。我想,有了好的课程,每天清晨师生踏进校园的时候,都会带着无限的期待和喜悦。
因为,好的课程有生命!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作者:贺 宇 ,《中国教师报》2023年02月15日第5版 版名:五育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