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8 15:07:25
养老服务人才是支撑养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11月,上海印发《上海市推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辽宁、贵州、重庆、内蒙古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或措施。面对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的现状,地方陆续出台措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设施是养老服务人员主要工作场域,人才缺口依然较大
《2024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显示,2023年末全国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职工总数为134万,其中,全国4万家养老机构的职工总数约60万,全国36万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的职工总数为74万。以此粗略推算,全国养老机构的平均职工数量约为15人,社区养老机构和设施的平均职工数量约为2人。
从养老机构的职工情况来看,2023年全国养老机构年末职工人数为597251人,较2022年增长了13857人,增长率为6%,职工中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合计17186人,占比为2.9%。按照省份来看,2023年年末养老机构职工人数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江苏、山东、河南、广东、河北。民政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近5年全国养老机构职工人数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五年间养老机构职工人数增长了145272人,增长率32%。从职工来看,管理人员数量较为稳定,专业技术技能人员数量增长明显。
图1 2019-2023年养老机构年末职工人数统计图
图2 2019-2023年养老机构年末职工人员性质统计图
图3 2019-2023年养老机构年末职工人员持有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人员统计图
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来看,2023年全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年末职工数为740550人,较2022年减少了34429人,下降率为4.4%,2023年职工中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占比较2022年年显著增长。2023年末社区养老机构服务和设施职工人数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江苏、浙江、河北、广东、湖南。数据显示,近4年全国社区养老机构服务和设施职工数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整体增长率为4.5%,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逐年上升。
图4 2020-2023年社区养老机构服务和设施年末职工数
图5 2020-2023年社区年末职工持有社工职业资格证书职工占职工总数统计图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有所提升,但从总量上来看,相较于全国3亿老年人,全国100多万的人才队伍供给显然不足。
二、地方开始强调人才队伍建设量化目标,加强资金保障
为推动养老人才队伍建设,2023年12月底民政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自此之后,地方纷纷制定出台方案和措施。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国共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湖南、广西、重庆、贵州、甘肃16个省份发布了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或方案,浙江和云南已对外发布征求意见稿。
为有效应对养老服务人才发展的现状,各省份普遍提出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具体而言,各地依据自身发展需求,从队伍规模、人员培训、持证率、实训基地建设以及职业认定机构建设五个方面明确了具体的发展目标。
表1 各省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目标
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规模方面,北京、天津、山西、安徽、湖南等8个省份设定了具体目标,涵盖了养老服务相关从业人员、养老护理员以及为老服务的社会工作者等不同岗位。
表2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规模目标
在养老从业人员培训方面,北京、天津、福建、云南、广西等8个省份制定了具体要求,重点面向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和养老护理员,并明确了培训的具体数量和培训率。
表3 养老相关从业人员培训目标
在实训基地建设、养老护理员持证率以及职业技能评定机构建设三方面,北京、福建、湖南、安徽、云南等省市设定了具体目标。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福建、湖南、广西力争2025年各设区市至少建成1个,安徽、云南不少于5个,北京计划建成3个;养老护理员持证率方面,安徽、重庆目标为60%,上海则规划2027年达到并保持90%的持证率,并明确技能等级要求;职业技能评定机构建设方面,福建、广西、云南要求各设区市至少建成1所,安徽计划不少于5所。
为支持发展目标的实现,各省份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河北、内蒙、吉林、黑龙江、安徽、重庆、甘肃、云南等地提出拓宽社会融资渠道,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和慈善组织参与,同时利用福彩公益金助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并明确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可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在财政支持方面,北京市和安徽省将人才培训和比赛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此外,河北、内蒙古、吉林、天津、辽宁、黑龙江、云南7个省份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针对专项贷款,部分省份也做出了明确安排,如安徽省依托世行贷款项目开展人员培训。
三、构建新型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阵地,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驾齐驱
根据各地最新出台的政策举措,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从专业教育和培养基地建设两个方面加大力度。
专业教育方面,在加大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基础上,新增了多种培育模式。如河北、辽宁、吉林、贵州、甘肃探索“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实习实训”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人才培育模式。内蒙、福建、广西、重庆、云南鼓励发展“互联网+培训”新模式,开发养老护理员线上培训课程,满足养老护理员分时分次、机动灵活的培训需求。内蒙、黑龙江、甘肃实施养老服务领域“1+X”证书制度试点。河北、上海、湖南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形成“学历文凭+技能证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庆、云南强调支持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为养老服务行业培养输送更多高层次人才。
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上,面向养老护理员、养老院院长、养老服务社会工作者、老年人能力评估员等进行技能培训。在2024年出台《加快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实施意见》的18个省份(其中浙江和云南为征求意见稿)均提到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依托职业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其中,北京出台养老服务人才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对申报条件和资质作了具体要求。上海、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广西、重庆、云南八个省份明确建设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建设数量要求,其中,上海、浙江、重庆、云南以培训养老服务护理员为主。上海提到在全市范围内建设20家养老护理员高水平公共实训基地。浙江明确到2027年,全省建立不少于20家养老护理技能大师工作室。重庆提到到2027年,全市建设10个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云南到2026年底,创建不少于5个省级养老护理员实习实训基地。
四、多途径健全养老服务人才长效激励机制
从省级层面来看,仅上海市出台了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专项政策,多数省份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文件中提出对养老护理员的保障举措。各地在养老护理员队伍待遇保障、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整体来看,养老护理员保障与激励主要包括5方面,分别是表彰褒扬、提升薪酬待遇、拓宽职业晋升空间、健全落实相关补贴、落户与住房保障等。
从养老服务人员表彰褒扬方面来看,除了多数省份评先进、宣传典型、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上海还提出与媒体积极合作,开辟养老护理员专栏节目,开设养老护理员公众号。浙江则在《关于加强养老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吸引养老领域经营管理者和服务从业者进入“两代表一委员”,拓宽参政议政渠道,并且鼓励设立“养老护理员节”。杭州市已举办两届“养老护理员节”,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社会认同感。养老服务人员补贴形式多样、补贴标准不同,主要包括岗位补贴、入职补贴、培训补贴、职业技能补贴、创业补贴、见习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辽宁明确“建立民办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制度”;浙江则是“全面建立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不论公办民办,所有机构的养老护理员均可享受”。天津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从业时间较长的养老护理员发放激励金。从落户与住房保障方面来看,今年1月,上海养老护理员被正式纳入了《本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目录》,吸引更多取得高技能等级证书的养老护理员落户上海。同时,支持住房困难的养老护理员,按规定申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等保障性租赁住房,并建立区级养老护理行业工会联合会等组织,开展养老护理员疗休养、体检等活动,开展非沪籍养老护理员子女关爱活动。安徽也鼓励各地制定措施为养老服务高技能人才、专技人才提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
养老护理员作为养老服务行业的中坚力量,对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地将养老护理员培养数量和培训率等作为发展指标足以看出养老护理员仍是关注重点。地方应持续将护理员作为重点对象,通过政策支持、教育培训、激励机制等多方措施提升护理员的专业技能,加强其职业认同,畅通护理员职业发展路径。
文章来源:民德咨询养老服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