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3 11:31:33
为适应老年人口结构特征和多样化需求,跟进经济环境变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与建设要求下,养老服务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剖析老年群体特质和养老领域现状,在中国式现代化核心观点的指引下提出“十五五”时期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五个新趋势。
养老服务业不只是事业也是更大的产业
人口老龄化危机,有“危”也有“机”,但是更多的“危”在事业,更多的“机”在产业。养老服务作为准公共事务,既有公共属性也有消费属性,作为公共属性的养老服务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而作为消费属性的养老服务则是共同富裕的外在衍生。应清醒看到,当前养老服务消费属性不明显,养老事业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加深带来的需求增长和需求类别变化,且已投入资源的闲置问题严重。无论是从国际实践经验,还是国内应对老龄化的现实需求来看,有效激活市场资源,发展高品质养老产业是未来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趋势。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养老服务列为三大重点消费领域之一,这充分说明养老服务业不只是事业,也是更大的产业,养老服务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而应包括以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为目标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养老产业作为新的消费热潮,其独有的服务属性与市场属性耦合,能够双重弥合人口老龄化加速与经济转型期创新乏力的困境。养老服务产业是集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其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物资和技术支持,因此,它与上、下游产业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和连锁效应。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必将带动房地产业、制药业、保险业、旅游业、教育业、娱乐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金,加速资金流转。当前部分地区亦通过发展养老产业为供给侧改革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产业空间,拉动社会服务消费和内需增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仅是宏观经济,就业市场中的个体也需要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来释放大量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增强劳动价值与增加劳动收入。
养老服务不应是消极养老而是积极享老
养老服务是广大群众现实和潜在的基本需求,尤其是高龄失能老年人最为迫切的现实需求,以积极的认知、态度和行动发展养老服务是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性支撑。养老服务不应是消极的照顾和护理,而应该是积极的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参与的享老,这意味着更加重视老年人的个体需求,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落实在新时代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路径上,主体的行为观念与外部的服务支持要从“生活必需型”向“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转变。 现代化养老服务向积极享老发展还要求外部支持体系的转变,主要表现为顺应老年市场的供给侧革新,刺激养老服务业的创造意识。当前,我国养老市场提供的服务很多还是从传统的消极养老模式出发,注重老年人的助餐、助洁、助浴等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服务。这种模式虽然确保了老年人的生活安全,但却忽视了他们精神和社会层面对于享受生活追求的满足。而积极观念的萌发将极大地督促未来的养老服务业向“享受”“参与”发展,注重精神文化层面和娱乐层面的转型,催熟已渐渐兴起的老年大学、社区文化角、老年主播等产品与服务,和还处于设计研发阶段的老年电子产品、信息消费APP等新兴赛道。 如老年人早前在旅游行业的消费者画像中并未被列入主要目标群体,而随着享老观点的普及,夕阳旅行团已成为市场主力军。同时,养老服务趋于积极享老亦对建立养老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体系给予理念肯定。不仅鼓励了社会组织和企业联合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产品,还推动原有养老服务提供机构转型升级与传统的养老院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改革,延续服务供给,使老年人叠加受益于养老事业的“长尾效应”和养老产业的发展潜能。
养老服务不只是被动医疗而应是主动健康
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关键是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传统的健康理念,包括医养结合,其实大都停留在被动健康上,即老年人在生病后接受医疗机构的诊断和治疗。但仅仅依靠医疗机构短期和单次的服务,会限制老年人健康素质的整体提升,也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隐性浪费。 与传统的被动医疗不同,主动健康的养老方式主要关注疾病的预防,从而避免出现疾病和病态的情况。注重从饮食、锻炼、养生保健、环境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着手,从而构建一个有效的预防体系,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未来养老服务业应该将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重点落脚于老年人健康素养的提升,通过健康信息的获取和健康认知的完善来改变生活方式,从而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特别是慢性病健康管理不是医院、医疗、医药能够解决的,而是要靠提升健康素养予以支持。这样一种主动健康的养老模式不仅符合社会、医疗和伦理层面的要求,也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缓生理机能衰退,为老年人创造更健康、更有益的生活。 养老服务不只为老年人所用更要发挥老年人作用 由于人口规模巨大的乘数效应,深度和重度老龄化社会将相继到来,需要将人口的现代化概念从人口红利向长寿红利延伸,灵活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机制,深入挖掘长寿红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潜力。如何把握老年人不同阶段的创新创造黄金期,形成有老年人参与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新趋势,最重要一点就是尊重老年人的意愿。 尊重和满足老年人的意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前提。此外,要改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环境。社区应提供便捷、通用、安全以及适合老年人参与的场所和活动空间,以便老年人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如老年教育。 我国的老年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亟需从娱乐型向赋能型转变:思想赋能——树立积极老龄观;健康赋能——强化主动健康;技能赋能——参与创新创业。要实现这一转型,培训计划应包括自我评估、职业技能、信息科技和创业知识等方面,帮助老年人更新知识、提升技能,增加他们在全龄社会中的存在感和价值。 养老服务不只是社会服务也是社会治理 养老服务问题是一个涉及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方责任主体的系统工程,发展养老服务业,转变传统的、单一的养老服务模式,不能就养老服务讲养老服务,而要从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高度来统筹协调推动,也就是老龄社会治理。 首先,老龄社会治理的主体既要多元化,又要系统组合在一起。要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协作,既需要政府的覆盖和统筹,也需要企业、社会机构的配合和家庭、个人的参与。如政府在介入养老服务中,肩负着治理和管理的主要任务,需要制定相关的养老政策和法规,明确养老服务的标准和质量要求,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和福利。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并发出通知:“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组织拟订并协调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政策措施、承担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等职责划入民政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改设在民政部,强化其综合协调、督促指导、组织推进老龄事业发展职责。”从这次机构改革方案的印发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将继续深耕从统筹协调角度推进老龄工作,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协同推进老龄工作体制的顶层设计与落地成效,以更好地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其次,是综合治理,以一个关键词形容就是“融合”,即通过资源整合,构建“养老共同体”。养老服务本质是对老年人全周期、全方位、全领域的生活与照护服务,要以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思路,倡导对养老各项服务进行整合协同,包括事业与产业、居家与社区机构、医疗与康复、智慧养老与传统服务、市场社会及物业家政等。 最后,养老服务作为社会治理的形式之一,既要遵循制度先行,又要秉承上下互通。遵循制度先行要求在养老服务业发展过程中能够明确责任、权利以及利益的界限,使得目标结果可控、可持续和可预见,并促进治理流程规范化,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和提升特色服务效益,化解养老服务问题和矛盾。 作者:吴玉韶、张钰婕 内容来源:福建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