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教研为幼小双向衔接保驾护航

2021-08-11 00:00:00

返回列表

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各级教研部门要在联合教研方面做好功课,以推动幼小学段互通、内容融合,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联合教研的方向与要求

衔接工作是幼儿园和小学共同的责任。《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联合教研制度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要求。在机制建设方面,要健全联合教研制度,加强业务指导,及时研究并解决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在研究内容方面,教研部门要指导两个学段的教师加强在儿童发展、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在共同体建设方面,要整合多方教育资源,由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教育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鼓励学区内幼儿园和小学建立学习共同体。

影响幼小衔接的因素复杂多元,各种利益相关者如儿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家长、社区机构代表等,应各司其职,加强合作与沟通,以共同促进儿童的过渡。其中,教师是幼小双向衔接的关键。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校长提出,幼小衔接要将观念转化为实践,幼小两个主体的教师要共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和研训计划。因此,要真正落实联合教研制度,教研部门要深入调研、诊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指导两个学段同步行动,激发教师主动性,共同研究儿童发展与课程建设,研究课程与教学法创新,使两个学段的课程生态密切联系。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等是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科学开展的保障。只有实现教师观念转变和专业能力提升,联合教研才更有实效。

当前联合教研的现状与问题

联合教研制度是中国特色下的产物,其本质是促进两个学段之间的教师交流与合作。在《指导意见》出台之前,国际上对促进学段间的教师交流已有诸多探索。例如,职前培养方面,东欧国家让两个学段的老师在相同的课程框架中接受教育;职后培训方面,斯洛文尼亚的地方行政机构每年会围绕0-8岁儿童的教育和发展,组织一次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集体培训。奥地利首府维也纳通过“校园模式”兴建学校,让幼儿园和小学位于同一建筑物内,便于规划联合活动。

中国上海早在2010年就联合区教育局基教科和进修学院等牵头部分幼儿园和小学尝试探索构建幼小衔接联动机制,并提出了包括三方联合教研机制(幼儿园、小学、家长)、课程双向互动机制、联合研修机制等在内的六项具体内容。《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也提出要深化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双向衔接,建立并开展幼儿园与小学教师联合教研机制、双向交流机制。尽管上海市进行了诸多探索,但通过检索文献发现,整体上我国关于联合教研的已有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的跨学科教研,以及同一学段的校际或跨区域教研,学段间(尤其是幼小学段间)的联合教研的研究和优秀实践案例较少。

联合教研对教研部门、幼儿园和小学而言,似乎是件新事物,但又“似曾相识”。以往幼儿园和小学也开展一些活动,但两个学段的管理者和教师更多只是“在一起”,通常缺少儿童视角、问题意识和衔接观念。形式上往往是“小学教师来”“去参观小学”,或“双方座谈交流”,互相间如“做客”般彼此各为主场;内容上以小学分享入学准备方面的内容居多。区级教研部门也很少参与这些自发的跨学段交流。《指导意见》提出的联合教研需要幼儿园和小学成为共同体,坚持儿童为本,共同研究、反思和改进。

联合教研的实践与创新

尽管国家出台了导向性政策,但在实践领域仍然有许多问题:联合教研应研究什么?应怎样组织?开展活动时应基于哪些研究和思考?

在联合教研中,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者、教师和家长是平等互助、共享交流的学习共同体,能够围绕彼此的困惑展开合作研究。

2021年4月8日,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学前教育研修室指导中国科学院第三幼儿园以“入学准备课程模式创新专题研修活动”为主题,开展了联合教研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了集体教育活动的实践展示,之后以“幼儿园入学准备课程目标的适宜性及改进建议”为主题,组织幼儿园和小学的管理者和教师、家长代表、教科研工作者进行研讨。在此次联合研修中,与该园仅一门之隔的中关村第一小学副校长和数学教师结合一年级儿童入学适应情况,对该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提出了具体且有针对性的建议。此次联合教研活动的主体是幼儿园、小学和家长三方,既有专家理论引领,又有基于实践的探讨,还是一场跨区域的活动。中国科学院第三幼儿园积极顺应国内外趋势,以开放、合作、共享、接纳的心态开展第一次联合教研活动,在实践中极具推广价值。北京市门头沟区也正基于区级的“新九年”幼小衔接项目,借鉴此次研修活动,在实践领域深入探索,尝试设计并开展联合教研活动。

作者:李峰 秦思语

(李峰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秦思语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