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十问|职业教育社会服务情况不容乐观,何解?

2021-09-16 15:05:16

返回列表

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功能,也是衡量和检测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或局限。

立足发展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要进一步增强服务社会意识,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既是新时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服务经济发展新格局的迫切需要,还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可见,新时代尤其是“十四五”时期,持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质量、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

1

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政策文件精神,

准确把握服务社会丰富内涵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出台系列文件和实行系列举措,并有针对性地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中的职业培训、科技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内容意涵等进行了更新和拓展,赋予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更多的时代意涵、角色期待、功能担负和发展路径。因此,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政策文件精神,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丰富内涵,是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基于此,我们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中央政府应科学研制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专项政策,做好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和统筹协调,组织专业力量分主体、分区域、分行业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相关政策文件精神进行宣讲和解读,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正确认知和政策知晓率。

二是地方政府和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工作,加强对相关政策文件的学习和研讨,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和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探寻政策精神有效落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及时出台规范性强、针对性高、操作性活和受益性广的配套政策机制。

三是政府、职业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应加强沟通、深度合作和协同攻关,积极探索政府统筹指导、院校组织实施、行业企业有效融合、教育科研机构有力支撑的“研学产用”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和拓展服务空间。

2

健全政策,持续完善配套体制机制,

有效实现服务社会赋权增能

首先,中央政府应进一步统筹协调教育、人社、发改委、工信等部门,加快研制并联合出台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专项政策文件,从源头上有效降低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成本。

其次,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区域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指导力度和支持强度,健全和完善本区域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相关配套政策机制,并在主体权责、内外联动、标准要求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再次,政府应协同教育科研机构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和激励功能,逐渐将职业教育社会考核评价的重心有序引导到条件改善、成果产出和转化、服务质量提升、特色品牌塑造等方面。

最后,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等应在立足发展实际、遵循发展规律和结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探寻新的平衡机制和发展链条,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赋权增能,真正让相关利益主体想干事、能干事和干成事。

3

用活资源,积极搭建多样实践平台,

及时更新服务社会手段方式

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所依托资源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补充和改善,但与同层次的普通教育相比而言,仍较为薄弱和有限。立足现有发展基础,我们应更新思想、主动作为和勇于担当,进一步用实、用活、用好资源。

一是职业院校应根据国家发展新定位、政策驱动新意向、经济发展新格局、产业变革新态势和人才培养新需求,及时更新专业设置、优化课程开设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掘和科学利用本土资源,让资源充满温情和善意。

二是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专业优势,抢抓部省共建职教高地和“双高计划”等发展机遇,依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搭建跨界融合、资源共享、全时互动、多维支撑的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实践平台或载体,实现线下实体和线上虚拟的有机统一。

此外,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还应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在确保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传统手段方式运用质量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新技术,进一步更新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手段方式,推进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手段方式尽快步入“智能化时代”。

4

承担培训,优先服务六类重点人群,

稳步提升服务社会培训实效

广泛开展职业培训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重的法定职责和加快构建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现实举措。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据调查,2019年全国共有5368所职业院校开展培训工作,承担培训项目52588个,完成培训任务2376.5万人次,培训经费到账79.1亿元。由此看来,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已然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向和应有之义。

一是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应以人才为首要资源,优先服务好企业员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乡村振兴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等)、贫困劳动力及失业再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进一步挖掘人力资本潜能,持续提升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而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是职业院校应以课程设置和师资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增强职业培训适应性。一方面,职业院校应面向不同群体分别制订培训大纲和编写培训教材,广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并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培训提供最大支持;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积极实施“培训名师/名优团队工程”,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训师培训,同时还应聘请行业企业中的能工巧匠、技术大师和大国工匠等作为补充,从师资力量上切实保障培训质量和效果。

5

凝聚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环境,

全面增强服务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当前,我国正逐步迈入开放、共享、融合和智能的新时代,增进共识、凝聚合力、携手奋进已成为时代主流和发展主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并对“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普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等作出重要安排。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是一项复杂、系统、艰巨、长期的社会性工程,涉及多主体、多领域、多行业,需集全社会之力共同推进。在职业教育更加主动、更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征途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是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汇聚各方力量、资源和智慧,为更好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功能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二是政府、职业院校等主体应进一步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大教育”观念,最大程度上实现主体联动、机制联建、工作联手,从根本上消除人为性阻滞和区隔,为促进职业教育更高质量服务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三是教育科研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理论性、政策性和战略性研究,加大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舆情的预研预判,科学引导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正确认知和合理期待,进而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凝聚最大共识和创设良好氛围。

四是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应在加快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职教活动周、期刊网站、新媒体平台等,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成果宣传和舆论引导,让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乃至整个职业教育成果形成客观、全面、具体的认识,切实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进而吸引更多人才、更多部门、更多行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实践中。

作者:王敬杰   来源:《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