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2021-11-30 13:58:51

返回列表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产生许多问题,问题的成因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差别,许多学生会难以接受,这主要是从纪律性的角展开的,部分学生在幼儿阶段的纪律性不强,通常会受到幼儿园教师的管制注意力,无法长时间有效集中,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步入小学阶段,每堂课有40分钟的时间,这就要求学生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长时间的集中, 同时对书写和坐姿方面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字写的要端正,上课坐姿要端正。由于小学和幼儿园阶段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许多学生难以很快适应,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就导致了幼小衔接过程中产生许多问题。此外,刚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纪律的理解性是比较差的,在思想上很难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这也是幼小衔接过程中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有很大的不同,这给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小学生会接触到更多的间接经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他们主要通过符号学习获得新知,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到教学转换的生活性和情境性,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



最后,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幼小衔接过程中产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但进入小学阶段后,有的家庭中,家庭教育的比重会相对减少,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相对不足,从好的方面来看,这是家长对学校和教师信任的一种表现,但从坏的方面来看,这极大的导致了幼儿家庭教育的缺失,刚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难免有所偏颇,如果缺少家庭教育就会产生更大的不足。因此,小学教师需要与家长及时的进行沟通,就幼儿在学校中的表现,与家长及时的交换意见,实现家庭和学校的双向反馈,以合理的方式解决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有效完成幼小衔接的策略



2.1 教师在思想上引起重视



要想有效地实现幼小衔接,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都需要做出努力。良好的认知是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基础,教师应当在思想上,对衔接工作展开重视,要及时的察觉学生在刚刚步入小学阶段,思想和行为上产生的问题,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变化,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刚刚步入小学阶段,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往往不够强,这是教室就要将小学阶段学生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以及步入人生新阶段需要采取的措施,教授为学生,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交往过程中。在幼儿园内,教师就开展了走近小学活动,通过不断的学习、交流、实践,力求在



两种教育环境之间架设适宜的平台,降低过度的难度。



2.2 形成家园互助的氛围



实现有效的幼小衔接,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了解。对刚刚步入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基础,家庭情况和个人认知能力都有巨大的不同,这是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摸底,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认知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学生展开个别教育,要与幼儿园积极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幼儿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这有助于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要以分层教学的形式进行个别辅导,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帮助班级里的所有学生尽快的融入到小学阶段。家长也要对作息习惯和行为方面给予幼儿足够多的指导,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3 开展走进小学系列活动



循序渐进的原则是必不可少的。小学教师在一开始接触学生时, 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不要对学生提出过多的纪律性要求,这样会使学生厌烦其小学生活,教师要逐步对学生进行纪律意识和学习意识的培养,在渗透纪律意识和学习意识,要尽可能多的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在小学阶段应当做些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既避免了给学生带来过多的学习压力,也能够实现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师也要善于在班级内树立典型,让那些表现好,纪律好的同学起到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他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班级内的学生都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理论研究经验,做出感情,与学生们家庭展开密切的联系,利用家校互动,实现学生教育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尽快的融入到小学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