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 15:15:42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备受瞩目。12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要求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文件指出,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在证书效用方面具有等同价值,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
随着政策的落地,职业教育也逐渐走向终身化发展。另外,在工业4.0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涌现出对先进制造、新能源等产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一定挑战。从2021年招生情况来看,有16所民办职业技术大学未一次性招满,有的甚至缺额1000人以上。此外,专业结构和产业需求不一致、产教双方的利益诉求存在错位,导致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
北京民办协会副会长马学雷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2019年的“职教20条”到今年4月的职教大会,再到日前公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称“职教意见”),这三个关键文件构成了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政策框架,将职业教育导向“入口打开,出口公平”的图景。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职教高考和国家资历框架制度的建设将引导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加之对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鼓励,将推动企业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动权,经过5~10年的时间,职业教育将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
职业教育供需出现缺口
近日,“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抢空”的话题冲上热搜,这反映的实际上是智能制造背景下新型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从2021年第二季度的行业需求来看,用人需求在制造业相关岗位占38.4%,这与疫情防控稳定后制造业等生产性行业用工需求持续回升有关,但也反映出职业人才尤其是一二产业相关岗位的供需错配。
国内高技术型劳动人才仍存在很大缺口。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接近3000万人。
对此,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王继新认为,当前的职业教育需要供给侧的改革。“以前的产业主要为低端制造,从轻机械的加工再到重机械的加工,需要的是一些技术复杂程度不高的劳动者,但现在进入智能生产时代,即所谓的 ‘柔性生产’,出于对信息技术或人工智能的深入探索,都需要职业教育的转型。但目前人才的培养供给跟不上,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智能工厂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也需要一定的上升路径。”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也是目前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难题。“职业院校应从技能人才培养出发,让学生摆脱对职业教育、对自我的错误认知,让学生在职业院校学到过硬的技能。”
“我毕业于211大学,很难接受孩子只能进入职校,因为上升空间太窄了”。目前担任企业中层管理者的李先生说。这实际上也反映出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长期作用下,“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难以吸引高层次的人才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的主要矛盾。熊丙奇指出,事实上当前的普职分流成为普职分层,原因是职业教育被作为“兜底教育”,而不是类型教育。
多位专家告诉记者,以往职业教育存在“断头”现象,比如说一开始有中职没高职,后来有高职之后没有本科,因此很难去进行学历提升。要办好职业教育,就必须把职业教育办为与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的教育。
为了培养出足够多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国家也在引导传统人才观发生转变。日前,人社部出台了关于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毕业生可以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有关政策,提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不得将毕业院校作为限制性条件。
对此,马学雷认为,这是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程度的表现。一方面是入口的打开,通过“职教高考”和纵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可以让职业教育人才有完整的上升渠道。据了解,“十四五”末,职业本科的招生计划要达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10%,而上述的“资历框架制度”则是出口的公平性体现。
近两年,职业教育政策频频发布,职业教育也因此获得了资本层面的更多关注。
截止到2021年11月,亿欧数据显示,职业教育领域融资事件共56次,并购的融资事件和金额最高,主要是民办教育集团并购职业学院,多数融资时间集中在早期轮次。而从细分的投资方向来看,企业培训今年明显更受资本的关注,IT、财会、医学、招录考试等学习刚需性更强的赛道,仍然是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
此外,IT培训服务提供商传智教育于今年年初挂牌上市,其上市首日大涨43.97%封涨停。财报显示,传智教育2021年1~9月共实现营收4.90亿元,同比增长11.12%;净利润6356.65万元,同比增长361.21%。近日,其发布公告称,投资1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宿迁传智互联网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有限公司”,并取得了当地教育局颁发的《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传智教育方面表示,此举将完善和提升公司数字化人才职业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双轨发展布局。
打破产教融合僵局
产教融合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目前,技能型社会的建成亟须利用深度融合式的发展来弥合教育与生产之间的鸿沟。
专家介绍,按照2020年专科高职招生规模500多万人测算,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应该在50万人以上。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截至2020年底,国内已有2340家企业纳入地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设立 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覆盖了90%以上的高职院校、近70%的中职学校、近3万家企业,并确定150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
然而,职业学校是以导向为就业的教育类型,由于专业结构和产业需求存在时间错位,致使企业得不到高技能人才资源,职校学生出校则面临因技能落伍而被淘汰、企业人才需求难以满足的问题。而且,尽管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却一直很难深入推进,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企业的地位和学校没有处在平等的合作关系,是合作存在障碍的深层次原因。“当前我国的职教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学校和企业要有平等的机会来进行平等的合作,需要建立深层次的市场机制。”
马学雷则表示,从前职业教育被看作是普通教育的托底,现在应该是同等地位的另外一条轨道。以往的校企合作,是给学校定指标,并给予企业税收、土地、财政补贴、信用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支持,但是“两张皮合不到一起来”,实际上要从基因上激活产教融合。
他进一步解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师资类型等都不一样,要培养产业适需人才,现在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兴办职业教育,将推动企业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动权,花5~10年的时间由政府办学为主过渡到社会多元办学,给予学校更好的职业基因。”
加速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间的融合,是产业融合新的破解之道。王继新认为,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职业教育而言,需要“双师模式”的教学方式将理论与运用结合,建构基于智能技术的智慧教育在线生态系统,让人工智能为各领域赋能。
慧科集团产品副总裁、新工科学院院长李祺告诉记者,在与院校合作来培养智能制造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大数据来探索校企双方的人才需求特征。他以近年来湖北地区职校和产业着重于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人才培养举例,说明了区域性产业集群对当地职业院校的影响。
作为培养产业人才的重要一环,产教融合不仅是产业与职业教育、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融合,也是地方人才培育与企业发展的全面连通。记者从广东某职业院校工作人员了解到,其学校围绕珠三角、广东及佛山区域产业发展,依托先进轻纺制造业、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三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专业,并牵手华为、讯方,共建了广东首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
据记者了解,目前“实训基地共建”和“引企入校”的模式相对普遍。“订单班”也是职业院校向对口产业输送人才的重要方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双方通过定期沟通、现场调研等深度研讨方式,有针对性地“定制”长期、系统、全覆盖的技能培训和提升计划,从而拓宽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路径。
转自: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