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中国|从“能就业”到“好就业”“就好业”

2021-12-24 15:21:02

返回列表

就业既是经济发展问题,又是社会民生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其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而就业稳定性是就业质量的重要表征之一。然而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却不容乐观。本期《职教中国》将从职教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这一角度切入,展开探讨。本期嘉宾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孙卫平
全国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集团秘书长 盛鸿宇
精彩预告
精彩观点
1、“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倡导、推行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无业者有业”只是获得谋生之道,“有业者乐业”这才是获得人生成功的诀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授技能,还要培育“工匠精神”。在当下,如何使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能做”,而且“乐做”,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
一是社会氛围。全社会要积极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薪资待遇,保证工匠们不为基本生计所困,潜心钻研,成为具有高度定力和魅力的“大国工匠”。
二是个人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价值的追求。要把“干一行、爱一行”,变成“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通过职业启蒙教育以及生涯教育前移,从小培养学生的技能兴趣和职业取向,长大后因兴趣而选择职业,将大大提升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和职业幸福感。
三是学习内容和形式。职业院校要主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如此,就能形成“乐学”“乐做”的良性循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创新,如卓越人才培养、工匠工坊、学徒制、订单班等,教学实施中普遍开展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极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2 、“双能支撑、匠师协同、孵扶联动”助力高质量就业
从2012年开始实施“双能支撑、匠师协同、孵扶联动”能工巧匠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共同构建“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系统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孵化项目”与“扶持创业”“孵扶联动”培养途径,持续提升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延长培养链条。近5年,学校建成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网络安全两个中国集训基地,学生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300多项,在中国高教学会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高职)排名中,2020年位列全国第1,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就业竞争力大大提升。3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进而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人生价值呢?我认为有两件事情必不可少。
一是职业教育前移。兴趣要从小培养。像德国、日本,很多国家都采取职业教育前移政策,在小学甚至学前教育阶段就开设了职业认知课程、职业体验课程,通过职业启蒙教育从小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和情感认同基础。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提出了要“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
二是强化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要提前规划。人职匹配理论主张个体按照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及价值观与职业的匹配度进行职业决策。对青少年来说,他的兴趣和能力可塑性都非常强,因此应把兴趣和个性作为职业决策的优先考虑因素。普通中小学以及职教的各个阶段,都应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与升学指导,鼓励孩子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教育。职业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特别是推动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一体化发展,让职教学生专业连贯地学,把专业学习、实习实训与未来就业也连贯起来,这样就能确保兴趣与职业的很好结合,也能增强就业稳定性。播出安排
欢迎关注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4《职教中国》栏目!节目将在CETV4职业教育频道,每周六13:00播出。“中国教育电视台”官方微博,及“长安书院”APP次日更新。关注“CETV”微信公众号、“CETV新闻”微博了解节目最新消息。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
原标题:《职教中国|从“能就业”到“好就业”“就好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