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丨刘铁芳 适应与超越:信息技术时代的儿童教育

2021-01-09 00:00:00

返回列表

儿童发展的过程乃是从自然存在一点点地过渡到社会存在的过程,如何处理好自然存在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就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应对这种矛盾冲突的基本路径无非是两种:其一是立足儿童自然发展的特点,让儿童成长更多地遵循自然发展的秩序,逐步获得自身的社会品质,以健全的自然性发展作为自我健全的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其二则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把社会对个体发展的要求尽可能早地渗透在儿童发展之中,以引导儿童更快地融入当下社会生活。现实的教育往往是在两者之间,也即一方面尽可能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秩序,另一方面又有效地融入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适应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张力中寻求儿童健全发展的契合点。就今天儿童发展的现实而言,一个不能不面对的基本事实就是我们已然进入信息技术时代。

如果说对于成年人而言,信息时代乃是基于自我业已成人的后发性事实,那么对于当下的儿童而言,信息时代则是他们人生初开的基础性现实。如果说之前的时代儿童发展乃是一点点打开自我社会性视域,那么今天的儿童则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几乎一开始就面临着信息技术所敞开的社会视域的打开。而信息技术所敞开的虚拟性的世界一旦过早地进入儿童视域,就很可能遮蔽甚至替代个体发展原初性的世界,这样的结果就是儿童自然存在的弱化,在他们还没有充分舒展自我生命的自然率真之时,他们就已经开始了社会化的进程。显然,今天我们要忽视信息技术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唯有在正视信息技术时代的基础上,一方面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寻求必要的超越,由此而寻求信息技术时代儿童健全发展的合理教育路径。

信息技术无疑是当代智力成果的集中体现,信息技术深度地进入儿童日常生活,极大地提升了儿童生活的宽广度。另一方面,过早地让孩子以信息技术为媒介而进入现代生活,容易导致儿童对自然世界的漠视,也让儿童过早地从自我存在的自然状态中拔离出来。与此同时,当儿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强化儿童自我的自主自立的同时,也难免会导致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弱化。儿童因为接受能力强,更容易通过技术而站在文明的前端,凭借新潮的信息技术而提早开启自主生活,客观上加剧了代际之间的分隔,代沟日渐凸显,人与人之间内在的契合度降低,个体意义世界的展开不充分。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一方面变得聪明而有能力,另一方面却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幸福感。今日青少年动辄出走甚至自杀,诸种极端事件的发生实际上与此有着紧密的关联,其根源正是始自家庭的人与人之间深度契合的丧失,个体难以充分打开进入他人生命世界的有效通道。

综合起来,信息技术时代儿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缺少必要的亲近而发生的疏离。技术本是人为的产物,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载体直接地把儿童从自然状态中超拔出来,让年少个体一开始就活在一种非自然的情景之中。其二是人与人之间缺少内在的契合而发生的疏离。个人理智能力经由信息技术的深化而迅速得到扩展,由此而来,个人的自立能力提升,与之相应,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彼此回应的空间被弱化,人机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挤兑了人人交流。这样的结果就是无根化生存,个体陌生于自然,同时又陌生于周遭他人,在人人关系、人天关系之中找不到自我生命的合理秩序,由此而陷于一种孤立化生存的状况。这意味着现代性背景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生命交往的强化与生命内在秩序的重建成为重要问题,我们迫切地需要一种基于现代性背景的个体生命秩序的合理建构。

身处信息技术时代,我们当然不能盲目排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而是要深切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乃是当下生活世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合理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打开儿童的生活世界、开启儿童心智。但我们同时需要意识到,人首先是自然性的存在,自然乃是个体成人的基础性场域,我们依然需要引导儿童不断地走向自然、亲近自然。回返自然意味着回返人与自然之原初性的和谐,也即敞开儿童天性与自然的契合性,让儿童在与自然的深度接触中孕育个体生命内在的和谐与秩序、保持儿童生命的必要之迷魅以及由此而来的儿童发展过程中必要的神秘感。回返自然的另一个维度是个体自身生命自然,我们需要从儿童自然存在出发,着力强化儿童体育,增进身体自然的健康,以孕育置身现代技术之中的个体生命之沛然生气;切实加强审美教育,以优美的节奏和韵律浸润儿童生命自然,增进个体生命的内在和谐,保持个体精神自由。

如果说回返自然乃是回到个体成人的基础性场域,那么回到实际生活就是回到个体成人的现实场域。我们需要充分地意识到,人机互动不能替代人与人交往的实际生活。关注实际生活,保持儿童与实际生活的接触,参与其中并且动脑动手,避免个体过度沉溺于信息技术所展开的虚拟世界之中,这无疑是当下儿童教育特别是早期儿童教育的关键问题所在。这里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强化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交往。人恒在人与人之间成长为人,人与人之间富于爱心的交往是孕育个体人性的根基。我们需要激活儿童在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生存,扩展儿童生活的意义感,扩展儿童意义生活的多维性,避免个体在开放的时代中走向自我精神的封闭。最好的电视也不能替代祖母讲故事,信息技术不能替代人与人的生动交往与由此而来个体生命精神的彼此濡染,人与人的交往乃是个体成人的根本场域。这意味着家庭场域中需要父母更多地陪伴孩子成长,学校场域中则需要积极创设交流情景,扩展师生、生生之间的生命交流,重建人与人之间的根本性联系。

置身信息技术时代,我们必须充分考量教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充分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另一方面教育也需要有足够的超越性,保持教育向着历史、文化、传统的开放性,让教育不断地回返开端、面对永恒成为可能。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充分地理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充分理解现代性,同时又积极接纳传统。如果说现代性乃是我们活在当下的基本境遇,那么传统就是让我们在当下如何确立自我的基本依据。

教育的现代化无疑是今日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但教育的现代化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切,现代教育同样需要古典之维。现时代的教育同样需要深深植根于文化传统之中,教育何以赓续文化传统之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们需要往前走,同时又需要不断地回溯传统。作为历史的开端已经远去,但始终以隐在的方式进入当下,成为个体成长的发端,这意味着起源的不可背离。身处信息技术时代而又不断地回返起点,就是要以开端来甄定自我发展的内在方向,避免自我在现代性境遇中的迷失,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以疏通个体生命发展的内在秩序,增进个体生命的活力。如果说信息技术的滥觞存在着把人连根拔起的可能性,那么重温古典教育的意义,就是要让我们在信息技术的围裹中重新找回个体生命的根基,在古典重温中重拾我们精神生命的开端。

来源:学前智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