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懂得辩证看待这些所谓的“家教理念”

2022-11-28 15:19:55

返回列表

家庭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它包含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知识论、文化及人类学等多学科综合领域的知识。孩子素质提升已由学校教育逐步转化为家庭教育的竞争,寒门难出贵子,不仅受制于经济,而且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分化造成的。而当下一些所谓的家教理念常常让家长无所适从,应注意辨证看待,以便去伪存真,回归家庭教育的本位。

一是片面解读、难以践行的教育箴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这句话已成为大多数家长或教师普遍认同的一句名言。“好孩子”往往被认为是群体的优秀者,受到教师和同伴的普遍关注,在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不容忽视。但这句话往往会被误读:“夸”即表扬,具有外显性,其实不同的孩子面对“夸”所出现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有的更自信,有的会自傲。从教育学角度看,“鼓励”性语言比“夸”更具有激励性,,能更好的唤醒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从心理咨询中一些优秀学生的抑郁情绪,往往与“夸” 过频不当有关,比如因“夸” 过频而导致同伴的嫉妒情绪,或因“夸”过频而导致的“激励”意义消失。再比如说,“聪明是玩出来的。”但在当下的环境下,这个理念恐怕就需要辩证的看。一味痴迷于 “玩”的孩子是难有聪明的。沉谜“游戏”就是有力的证据,不仅使孩子丧失学习兴趣,而且会导致身心的伤害。

二是无效比较、差之毫厘的温馨鸡汤。“成长比成功重要,成人比成绩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鼓励比指责重要……这都是伪命题。认清这类理念的正误,首先要弄清“比较”的概念,成长是过程,成功是结果,过程和结果不是同类事物是无法比较的。成人主要指道德品质,成绩主要是学习的效果,一个是德一个是智,德和智不是同类事物也是无法比较的。再看“小学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阅读,小学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习惯,小学重要的不是分数而是心理健康…… 同样是犯了胡乱比较的毛病。“分数”与“习惯”是不在同一维度上的两个概念,不能进行选择,不存在分数重要,习惯就不重要;或者习惯重要,分数就不重要。事实上,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习惯培养不仅是反复过程,而且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真是理念差之毫厘,行为谬以千里。

三是充满戾气、远离人文的“励志”宣传。应试教育,学校乃至社会都习惯于把书本知识定义为学习内容,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做题、考试。有的学校在校园里、教室里赫然挂出诸如“多考一分,干掉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吃苦受累 视死如归!”等充满“戾气”的标语横幅,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当作对现实教育的认知,从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及基本技能、生存本领、自理能力的培养。在此价值导向下,家长的家教理念自然扭曲,在孩子的灵魂深处,扭曲的是社会和扭曲的未来。少了“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定行”的勇气,少了“立志高远,脚踏实地”的学风,少了“我心飞翔,路在脚下”的审美。

四是缺乏差异尊重、无法克隆的育儿心经。“揭秘!清华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上清华”“北大妈妈教你这样教育下一代”“斯坦福妈妈强烈推荐这几本课外读物”“必看!哈佛爸爸总结的十大育儿心得”…… 各式各样的育儿号、视频号,五花八门的育儿观、教育观,让那些望子心切的“凡人父母”对里面传授的“秘籍”“宝典”深信不疑。然而,殊不知“名校爸妈”画的“饼”未必适合自家娃,不尊重孩子的差异,不尊重个性发展,盲目相信“名校父母”所谓的鸡娃理念,不仅加深了教育焦虑,还可能是被收割了“焦虑税”“智商税”。学习他人经验,我们的先贤早有告诫,不要犯削足适履、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毛病,与其轻信那些所谓的育儿经,不如在“双减”政策的助力之下,多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发现孩子的需要。

五是博人眼球、渲染焦虑的夸大标题。相信你一定经常看到这样的标题:“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学不好语文的孩子,注定是差生”“海量阅读才是打开儿童智慧的钥匙”等,要么是做广告的,要么是搞推销的。违背教育规律,增加了家长焦虑,缺失正确的儿童观不说,仿佛你不那样做,你的孩子就必然失败了。再看“请告诉孩子:读书肯定是辛苦的,全世界都一样”“快乐教育是一场毒药式的深爱,究竟害了多少孩子”“快乐教育只是一碗毒鸡汤”。事实上此“快乐”非彼“快乐”也,与真正的“快乐教育”的先行者英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毫无关系,斯宾塞提出的“快乐教育”理念强调的是顺应孩子的心理规律,让孩子在快乐和求知中学习,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兴趣变得长久,其实质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有涯乐作舟”。根本不是什么放任孩子,任其自然玩耍无需家长督促的做法,硬生生的解读成了扭曲的教育观。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不过是为了博人眼球,增加文章点击量而已。

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长都有其特殊性,每一个家庭的家庭环境、孩子自身的条件、家长自身的条件都是不同的,即使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不一样。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不仅会阻碍父母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而且会领偏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家长一定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不要被一些所谓的“家教理念”牵着鼻子走。